用生命诠释师者追求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盐城师范学院教授王强
“学科建设方面,有了好的选题要集中力量上报。”
“关键是围绕方向,要有积累,我的体会是越走越深……”
时间已经过了3个多月,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明在读着他的同事——盐城师院经济发展学院教授王强在生命垂危时刻发来的短信,仍然眼含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2012年9月4日,已经身患晚期直肠癌的王强,因为并发症,听力已不允许他接听电话,但他仍在病床上艰难地通过手机与曹明讨论着学院工作。4天以后,王强再也没有从昏迷中醒来。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正式公布,王强申报的著作荣获一等奖。
王强,一位年仅42岁的70后教授,把教学和科研融入生命的青年学者,在与绝症的抗争中,诠释了师者的崇高追求。
“对学生,要像父亲对孩子一样掏心掏肺”
王强教的是公共政治理论课,听过他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评价:“激情洋溢,智慧风趣,风格独特。”能把这样一门枯燥的课上得妙趣横生、深受学生欢迎,让许多同行佩服不已。
1992年,刚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的王强,面对学生经常紧张得满头大汗,可大家很快就感受到了王强的变化。比王强早工作一年的朱广东老师回忆说:“工作半年,王强上课就流畅了;工作一年,课就上得很生动了。”
王强有自己的“绝招”:“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每次准备新教案,王强都会认真做好备课笔记,反复地朗诵,感觉有不顺的地方,就立即修改。王强常说,“上一次课,不亚于写一篇论文,要花上一周准备”。
即使有时教的课程与上一年相同,王强也像上新课一样重新备课。好几次,妻子孙卫芳深夜醒来,看看身边人不在,原来丈夫正坐到书房电脑前,他说,突然来了灵感,不记下来就忘了。
“遇到王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谈起王强,许多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起这句话。在王强看来,“老师对学生,要像父亲对孩子一样掏心掏肺”。
曾接受过王强指导的学生,提起王老师,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盐城师院毕业生、现在泰兴市公安局工作的程浩回忆说,2008年12月初,王强老师做了肿瘤切除手术,说话都很费劲。“不能上课了,他就主动要求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他每周坚持打车到远在郊外的学校与我们见面,从未因身体原因耽误我们毕业论文的答辩。”王强的学生仇春斌回忆说,班里很多同学初入学时吃不惯盐城的饭菜,王强便领着他们到自己家中,亲自下厨,帮助大家调整饮食。
在病榻上的4年里,王强让爱人开车送他到学校,坚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008年,7个学生;2009年,7个学生;2010年,7个学生;2011年仍然是7个学生。直到最后实在撑不住了,他才中断了指导工作。
身染重病,“我要把坏事变好事”
在妻子眼里,王强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藏书、看书,家里的书橱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关于党史研究方面的书籍。
王强的研究方向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一个强手如林的学术研究领域。近几年,他克服病患的困扰,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7篇论文。
在长期研究党的领导人思想的基础上,王强另辟蹊径,把中国共产党的劳资政策确定为自己的长期研究课题,这是同行鲜有涉及的内容。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该课题在2008年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了盐城师范学院同类项目申报立项零的突破。
2008年12月初,王强在盐城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接着又到南京进行化疗。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王强一直坚持科研。他说:“我年纪轻轻就得了这病,这是不幸的,但也是好事。因为我能安下心来做我喜欢的事,我要把坏事变好事。”为了帮助丈夫实现撰写《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的心愿,妻子索性把电脑搬到了病房,一边照顾他,一边把更新的手稿输进电脑。
住院时,医护人员都惊讶于王强那间特殊的病室———看不到过多的生活用具、食品,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让书、电脑、纸张占据。癌症病人晚期非常痛苦,但王强却坚持不用止疼药。他说:“那些药品用了以后会产生依赖性,会影响思维。我现在唯一好的就是思维了,我要把书写完。”
“我知道他很疼。有时候夜里醒来身边没人,一看,他和衣在电脑前写文章。问他为什么?他说,写东西能分散注意力,少疼点。后来,病魔折磨得他实在坐不下来了,他就蹲着继续写作。”妻子这样描述病中的王强。
“有人曾惋惜地认为,王强病后潜心科研使病情恶化并最终离开。对此,我并不认同,以我对王强的了解,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对科研工作的执着和兴趣,才支撑了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才使他最后的人生更加充实。”社会学院副教授史义银感慨地说。
“掩卷沉思,百感交集。回想一年来与病魔抗争的艰辛历程,学术追求和情义力量是我勇跨人生关口的精神支柱。耳听2010年的钟声敲响,感谢上苍让我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这段文字,是王强为《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所写后记的开头。这本倾注了王强心血的书,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发展史,系统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脉络,赢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
与时间赛跑,拓宽生命的厚度
因为工作业绩突出,2005年,王强被推上了盐城师范学院法政系副主任的岗位,分管成教工作,面对陌生的工作领域和新的工作要求,肩负着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他倍感责任重大。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王强虚心向老领导请教,诚心与同事沟通交流,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对青年教师,他总是与他们促膝长谈:谈教学、谈科研、谈个人规划,帮助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学院教师王志国请王强帮忙修改博士论文。当王志国第二天打开电脑时惊呆了:凌晨1点、2点、3点,邮箱里静静地躺着3封修改稿。“1点多,他把修改好的稿件发给了我;2点多,他竟没有睡,脑子里有了新的闪光点,便又爬起来给我发邮件;再后来,是3点多……”
青年教师高汝伟也忘不了王强。2009年4月,他正在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进行研究并拿出论文草稿。王强躺在病床上,一字一句地研读着他的论文草稿。
2007年初,王强的身体已经出现严重不适,但为了申报省重点建设学科,作为副院长的他,一直拖着未去医院进行认真的检查。
有一天中午,同事们等着王强一起接待来校评估的专家,左等右等,怎么也等不来。终于,王强脸色苍白地出现了,却依然笑容灿烂。相熟的同事悄悄地问他怎么回事,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刚才出血不止,现在不怎么出了,没事!”同事们劝他赶快到医院检查一下,王强却说:“现在太忙,走不开!还是等评估论证结束了再说吧!”
日历一张张翻过,省重点建设学科被正式批复成立的同时,病魔也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王强的身体。在大家的反复催促下,直到2008年11月,王强才去医院做了检查,最终被确诊为恶性肿瘤。他再次拒绝了学院送他去省医院治疗的好意:“重点建设学科刚刚批下来,各项工作任务很重,我走不开。”
“天不假年”,王强却在与时间赛跑
2011年10月16日,王强教授第一次病危,校领导到医院去探望他,尽管当时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但当他稍微清醒后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所有人掉下了眼泪:“我现在还有时间,对我们学科建设还可以思考……”
“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我这儿的资料你用吧。”“贾老师,我还想写本书,如果我能活下去,我希望我们能合作,如果活不成,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这是2012年9月,王强临终前发出的两条短信,直到此时,他心里放心不下的仍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
王强生命的长度定格在42岁,但他却以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70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也拓展了生命的厚度!(本报记者 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