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国培双模并举 职前职后一体推进
——助力民族基础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实践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一、概述(500字以内)
师资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师资结构性短缺与发展力不足是当前制约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我校是我国东部地区最早自愿赴新疆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同时也是较早获得国培资质的学校。2009年以来,我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培养“支教学生”和“种子教师”为目标,坚持“支教”和“国培”双轮驱动,创新性构建了“五环递进”的职前支教模式和“三三三”职后国培模式,双模并举,给民族教育师资提供“鱼”与“渔”的补给,并通过“三个共同体”和“两大机制”,职前职后一体化推进民族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贯彻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有效支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的实施。《教育部简报》四次对我校新疆支教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报道,在教育部主办的“国培计划”和“能力提升工程”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上,我校作为典型交流发言。《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跟踪报道我校支教和国培工作。十年来,百余县区、千所学校、万名师生受益于我校的支教和国培工作,有效推进了民族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二、内容与实施(1500字以内)
请清晰明确地描述成果主要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思路与策略等。
1.成果内容简介
(1)构建了“五环递进”的职前支教模式
形成了“支教者培育(育种) 支教者选拔(选种) 支教者顶岗(播种) 支教者研习(收获) 支教者辐射(发展)”“五环递进”的支教学生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的支教者,“授之以鱼”,源源不断为民族基础教育“输血”。
(2)构建了“三三三”职后国培模式
创立了“三调”(需求性调研、过程性调研、反思性调研)、“三导”(高校专家、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三多”(多维实践、多点跟踪、多元评价)的种子教师培训模式,培养高质量的民族教师,“授之以渔”,不断提高民族基础教育自身“造血”功能。
(3)构建了教育融合的“三个共同体”
与民族地区携手创建US-ST(支教师范生-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UT-ST(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US-SS(支教师范生-中小学学生)的成长共同体,实现学思结合、学研结合、学用结合,形成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机制。
2.解决的主要问题
(1)民族基础教育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
(2)民族基础教育师资发展力不足问题;
(3)民族基础教育师资职前职后脱节问题。
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理念引领,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五个一”工程
以习近平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为引领,实施“召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体验一次民族教育实践活动、了解一个民族团结英模、讲述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参观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五个一”工程,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情境体验为一体,培育支教学生和种子教师的“爱国、民族和乡土”三种情怀,强化“五个认同”,提升师德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实践导向,搭建提升民族教育教学能力的“三类平台”
以资源建设为先导,搭建对接民族基础教育教学的三类平台。教育情境体验平台:建成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分阶段、分类别进行课堂教学远程观摩、场景体验、模拟试教等实践活动,提升教学能力;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搭建涵盖教学信息资源库、教学案例库、名师工作坊等教育云平台,汇聚优质资源及其应用,支撑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能力提升平台:采取线上互动研讨、线下课堂听诊、专家咨询热线等方式,开展基础教育课题研究,提升教育教学反思研修能力。
(3)制度保障,构建援助民族教育的“两大机制”
一是构建支教和国培的运行机制。与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和幼儿园携手共建“U-G-S”(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机制,签订教师教育联盟协议,明确各方职责。制订《实习支教工作实施办法》《实习支教人员的选拔细则》《实习支教学生管理办法》《国培工作实施办法》《中小学国培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支教和国培常态化运行。二是构建支教和国培的质量保障机制。制定《实习支教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国培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支教学生和种子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跟踪评价与服务体系,根据反馈,动态调整支教国培工作方案,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
三、实践与创新(500字以内)
请简述成果应用实践的过程,成果的创新之处。
1.实践过程
2009年起,经历了起步期支教的“单向输出”、国培的“单一集中”,发展到支教 “五环递进”的双向互动和多元融合、国培 “三三三”的多元编程。近三年,打通职前职后,构建了“三个共同体”,形成了一体化推进机制。
2.创新之处
(1)理念创新
以培育“爱国情怀、民族情怀和乡土情怀”为核心理念,构建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情境教学为一体的民族教育师德培养体系。
(2)模式创新
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互动和多方融合”,实现支教模式创新。变“单一集中”为“多元编程”研训方式,实现国培模式创新。与民族地区携手构建了 “三个共同体”, 实现了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创新。
(3)机制创新
我校协同江苏、新疆、宁夏、青海等教育厅,通过支教顶岗、国培,辅以送教,将东部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维吾尔族、锡伯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形成 “U-G-S”( 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推进机制。制订系列质量评价制度,完善支教学生和种子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考核评价与服务体系,根据反馈,动态调整支教国培工作方案,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
四、效果及影响(500字以内)
请简述成果对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1.成果丰硕
我校共派出22批1376名支教师生,共承担了民族地区226个国培项目,培养了17260名种子教师。部分支教生留在民族地区任教,绝大部分支教师生对民族地区学生保持长期的教育关爱,与民族地区教师保持长期的教研互动,共获批省部级以上相关教改课题10项,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相关专著和教材5部;据不完全统计,参培教师80%以上都成长为当地的 “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实现了助力民族地区师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新疆教育厅先后授予206名学生“实习支教先进个人”、41名教师“实习支教优秀指导教师”、28名教师“实习支教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我校两次被新疆教育厅评为“实习支教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我校连续四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培训先进集体”。在教育部组织的参培教师网络匿名评价中,我校国培满意度名列前茅。
2.影响广泛
《教育部简报》四次专题推介我校支教工作。《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我校支教工作。俞正声、刘延东、孙春兰、陈全国等党和国家领导先后对我校支教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在教育部主办的“国培计划”和“能力提升工程”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上,我校作为典型交流发言。《中国教师报》以《盐城师范学院把国培当事业来做》为题报道我校教师培训工作。